这是让我重读多次的一封信,写这封信的是今年读大三的金家女孩,她家境贫寒,因家庭变故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到大的学业都是依靠叔公伯们的资助并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考进了大学,是个秀美伶俐的女孩。每读一遍这封信都会让我真切感到一种直入心灵的震撼。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从这封信中有所感悟、感知。
尊敬的金嵩哥哥暨所有宗祠建设的各位长辈理事:
你们好!我是禾坪脑山了坑腾芳之孙女,祥敏之长女金丽。欣闻我氏宗祠佳期开工,我心澎湃激昂。早间有幸前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参观具“江南第一祠”之美誉的“萧江宗祠”,从威武的雄狮把门,到皇宫式的“玉凤楼,再到庄重的八字门墙,无不体现出宗祠是江氏子孙心中的殿堂。“萧江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位居婺源四大古建筑之首,先后三次重建,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结构,是一座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宝库,宗祠的主堂名为“永恩堂”,意为子孙要饮水思源,不忘根木。如此建筑,如此宗祠,如此寓意,也难怪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总书记出自此宗。我恭敬的候在“萧江宗祠”旁侧,崇敬之情心生泉涌,这样一个饮水思源的宗族,我情不自禁的为它点了一万个赞。
三年前,我就读于会昌中学高三年级,那是个令人紧张的阶段。每年临近开学的时候,我都会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跟随母亲来到祠堂跪拜先祖,祈求先祖庇佑。我氏宗祠始建于明清之间,在历史的催促下,在千万个风雨侵蚀的日夜里,它似乎已不堪重负了。堂前生长得旺盛的杂草,在和暖的日里,显得越发恣肆;颓圮的土砖墙,在褪去了白色的石灰外衣后,无奈的露出难看的黄土牙;灰白的木门,乌黑的房梁,已然成了真菌的栖息地,腐烂的木屑、碧绿的青苔格外刺眼,仿佛时时刻刻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向我压来。阵阵冷风从已无门页的廊角里吹来,我总会打上若干个寒颤。
然而,在如此环境中,我们的祖先仍不忘他们的使命,护佑子孙绵延。我氏子孙是否也应该供奉祖先,努力为祖灵遮风避雨?
试问,祖灵不安,后裔何安?不孝祖宗,人岂有宗?未经磨难不知坚贞之贵,未经衰变难悟风水之重,行孝亲何在,尽孝莫等闲。
如今,祖先爱怜,佑我于大学本科深造。我原祈求他日有成,与丈夫尽心尽力敬奉先祖上千上万元,也心下求我氏先祖佑我小成,愿或以桃李栽之数十棵,或以石阶铺之百余步,或石栏十米以上。
昔日见云杰哥哥于世金群内展示我氏宗祠重建预想效果图,檐牙高琢,云鹤起舞,琉璃屋顶闪耀四方,护佑我氏子孙前程似锦。我心欢喜,欣盼宗祠早日重建。然多年仍未动工,实因困顿乏资而阻之。
我少小失父,更知家族和谐的珍贵,更知祖安风水兆全族。我非常感谢我的伯伯祥荣在我父亲病危之时的不离不弃,也感恩金氏其他公叔的鼓励和扶持。我从来节俭,在学习之余自力更生,周末前往宜春市图书馆整理书籍以获得生活费已两年有余,今攒出生活费500元,请金嵩哥哥代收代交,略表孝祖敬宗之意。也请群内的各位公叔兄弟姐妹见证我今日所说,如若他日果成,定不负今日所许。
我乃一介女流,感恩我的宗伯们摒弃腐朽的“轻女”观念,让我得以提升自我、学习深造。相信我氏男儿志向定远高于我,宗庙不可废,根木不可忘,祖灵惨遭日晒雨淋实乃子孙不孝,风吹浪荡祖德何存?宗祠无光族颜何在?请金嵩哥哥向各位长辈转达小辈心愿:勿因乏资建粗鄙,勿因口舌而停滞,修祠当求扬名于千秋,更祈金氏威万世!顺安
金 丽
2016年3月29日于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