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与建文帝
■ 金利明 辑/图
金焦大义从亡
明崇祯十二年(1639),礼部一纸批文送达池州,批语略谓:“大义从亡,孤忠济变,用晦于明夷之日,倍苦艰贞”,“再奔万里,当年程史争光”(《贵池县志》)。由此,金焦这个人进了历史上的池州“忠烈祠”。
“大义从亡”说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追溯历史,我们不妨说说金焦其人,便知故事端底。
金焦,明建文元年(1399)御史,同年擢刑部侍郎,贵池人。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故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明史•惠帝本纪》是这样记载:“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建文帝下落,当时有两说:一是死于宫中;一是逃亡,出家为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这样说:“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辞海》这样说:“惠帝(建文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但蔡东藩先生《历史演义》系列则认为出家为僧。
《明史•程济传》(程济:明翰林院编修,建文帝谋士)也似乎是承认建文帝出家为僧:“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亦为僧出亡,济从之,莫之所终”。不敢肯定。但同卷谓吴江史仲彬著《致身录》,记述建文帝出亡文臣二十余人事迹,有仲彬、程济、金焦等人姓名。
《贵池县志•金焦传》的记载也佐证了这件事:“甲申(1404)九月,与诸亡臣会帝于天台。戊子(1408)冬,觐帝于滇之白龙山庵。”
这样,建文帝出亡为僧基本确定。金焦为其出亡时随臣之一。
六月,京师陷。“焦泣曰:‘君存与存,君亡与亡’,与程济等二十二人,从帝奔”(《贵池县志•金焦传》)。金焦愿追随出亡之帝,“再奔万里”,表现出他忠臣节操。
1409年,金焦从帝入蜀,“时朝侦犹急,伏岩捷壑,昼乞夜行”,吃尽了辛苦。一路上,建文学《易》,金焦以邵康节之说为解,忠心不易。
随后,君臣们分散隐匿,金焦离开建文与王资去河南,卒于祥符(开封)。金焦临终还挂念着建文赋诗曰:“唐陵汉寝今何在,北幕南庭谁是家”,忠心至死不渝。
两百多年后,也就是明末,金焦的事迹,得到官方承认。当时,贵池士人吴应箕(复社领袖,后为抗清烈士)、刘城等联名请于南京礼部,经批准金焦进入池州的“忠烈祠”。清朝雍正年间的池州知府李暲,还单独为金焦建一座“金公祠”。这成为池州古迹,留给后人凭吊。
金镛建庙招僧
明朝“靖难之变”中,建文帝的生死去向成为千古之谜,各地均有传闻,而史书记载却凤毛麟角。据《中国历代帝王录》记载:“建文帝出逃后,以西南为据地,频繁出黔川、湘等地,建修寺院,流浪达39年之久。”《明史记事本末》载:“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建文帝与程济入黔,后至贵州广顺罗隐寺,并题诗壁间。”这两部史书都提及建文帝入黔,并在罗隐寺为僧,罗隐寺即今天长顺县改尧镇白云山白云寺,这是建文帝入黔的重要史据。
白云山位于长顺(旧称广顺)县改尧镇与贵阳市花溪马林乡交界处,距长顺县城54公里,山上有关建文帝的遗迹颇多。据《广顺州志》载:“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白云落。”当建文帝来到花溪斗笠寨时,见一朵白云飘至一座大山前不走了,登山即见方广百亩,俯视万山拱若禁卫,帝喜曰:“此吾托足处也。”后便将此山曰为“白云山”,将罗隐寺改为白云寺。
建文帝驻跸白云山后,常常怀念宫庭生活及亲信官员们,便赋诗于石碑之上,今依然清晰可见,诗云:
翠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官中云气散,朝无阙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苍海碧云深。
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继绝红尘守法宗,清高不与世人同。
牢锁心猿归定静,莫教意马任西东。
禅杖曾挑沧海月,袈裟又接祖师风。
吾今满眼空门事,几个知音悟了功。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茅屋与团瓢。
南游嶂岭千层拱,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兖龙袍。
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建文随诸臣在白云山期间,常休憩于“天子硐”,洞中有长巨石约2米余,宽70公分,故名石龙床,洞外有一井,要饮此水必跪而方可取之,故名“跪井”,此井常年不枯,水质清冽,食之甘甜解渴,来此游人无不争饮此水。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1436年)后,即“大赦天下”,并和侍臣们谈起永乐皇帝(即明成祖朱棣),认为他对惠帝朱允炆未免过苛,株连太大,非大德之为,便着人到西南地区寻觅建文帝。消息传到建文耳里,建文忖度英宗不会加害于他,便着人向地方官员告知身份。这时,追随建文的群臣已不在人世,地方官当即派人护送建文离黔赴京。建文帝到北京后,英宗皇帝当即让老太监吴亮辨认真伪。吴亮视建文左趾,黑痣犹存,再谈及当年宫中旧事,建文记忆犹新,对答无误,于是安置宫中养老,称“太上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北京西山。
明正统八年(1443年),由于建文帝身份得到皇帝的确认,金筑安抚司使金镛获悉建文帝曾长期在当地白云山白云寺为僧,遂主持大修白云山,建白云寺,修“潜龙佛殿”,也称“皇阁”,租田招僧,香火旺盛,各地朝拜云游者络绎不绝,成为贵州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今白云山还留存寺塔、华表、望天洞、天子洞、三漏窝、帝跸洞、潜龙阁、白马洞、跪井、青龙潭、南京坪等古迹,还有清晰可见的建文题诗。
金懋塑像供奉
建文帝死后,与建文同时出家的程济,倡议凡帝驻跸过的寺庙均缮修供象,遂使建文帝当年到过的寺庙均得到修缮,吸引了大量僧人和善男信女,使这些古迹得以保存。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金筑安抚使金懋主持铸塑建文帝铜像一尊,置于佛殿内开光供奉。崇祯年间,贵州巡抚胡运平,另建天子台,潜龙阁供奉铜像,而潜龙佛殿留供建文帝袈裟,并撰写《题建文帝阁碑记》。
白云山成为黔中佛教名山,与其他佛教胜迹最大差别在于它是以建文帝为中心而展开其佛教文化的。山中佛教历明而清,长盛不衰,历来为僧俗朝拜之地,文人雅士浏览之所。2012年3月16日,金松和我等人在贵阳金再民宗亲的陪同下,登上白云山寻找金氏先贤足迹。但见山中寺庙林立,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佛法之盛,可见一斑。其寺庙建筑、宗教信仰、神像雕塑、人文景观、碑刻铭记、传说故事,乃至民族风情、山川地理,树木禽鸟等,无不围绕建文帝这个中心而展开,其以绚丽多彩、光怪陆离而又独具特色的魅力,引人向往,使人深思,令人感慨,耐人回味。

贵州长顺白云寺

金松等人正在研读《重修白云山皇阁记

向白云寺法师了解金镛、金懋故事